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徐銘影像人生 傳統工藝匠師精神

﹙自由時報記者侯千絹╱屏東縣報導﹚「這是我嗎﹖」屏東老字號的「國家照相館」,一家三代都是攝影師,第一代掌門人徐銘拍照逾半世紀,修片功力一把罩,蓋斑、去痣、修容都只是小CASE,既是底片整型師,又是照片的化妝師,許多年輕女性趨之若鶩,寧可花上數倍的時間與金錢指定老師傅掌鏡、修片,留下人生最完美的紀錄。

  「頭抬高一點,右邊肩膀低一點」,七十三歲的徐銘梳著慣常的西裝頭,戴著金邊眼鏡,一派溫文模樣,不時跑到鏡頭前為顧客撥撥劉海、拉拉衣領,只要是破壞畫面的瑕疵一律都得排除,要讓鏡頭下的顧客留下最完美的影像。


  這種認真、挑剔的工作態度,五十多年來不曾改變,當傳統工藝遇到現代科技,這股追求完美的精神讓他的人工照相館,在數位化的浪潮下依然站在浪頭頂端,未被時代洪流淘汰。


  徐銘說,他從小就喜歡美的事物,初中畢業後,就跟著留日的老師張樹全學拍照,熱愛攝影,因此越忙越有精神,習藝生涯僅六個月就學成出師,退伍後自己開了家照相館,從此展開他的影像人生。


  徐銘的拍照與修片功力一把罩,獲得民眾信賴,許多老屏東人,不論畢業、結婚、生日等人生重要時刻,都選擇徐銘的鏡頭留下永恆。


  屏東地區許多學校畢業照,徐銘都是校方指定的攝影師,徐銘笑說,早期還曾騎著單車到三地門、鹽埔為學生拍畢業照,後因路途遙遠才婉拒,許多早已為人父母或當上爺爺奶奶的老顧客,照樣帶著兒孫全家一起來拍照。


  應接不暇的工作量常讓徐銘一天只睡四、五小時,尤其到了每十年一次的身分證更換、健保IC卡更換的拍照旺季,每天只睡二、三小時,半個世紀下來,徐銘拍過的人頭數都數不清。


  徐銘在業界長青的原因,除拍照功力外,修片功夫更是一絕,徐銘說,如何保留顧客的神韻,又要掩蓋瑕疵,是修片最困難的地方。


  徐銘透露,修片的功夫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美感,基本功扎實後,看到底片就能自然下筆,除斑、去痣、消除青春痘都難不倒他,最困難的部位是大小眼或歪嘴,常得花上較久的時間來「整型」,幾十年下來,練就平均修一張照片只需五分鐘的功力。


  徐銘表示,過去黑白照片的時代,修片作業單純,只要一支鉛筆與一把刮筆就可讓人改變容貌,改用彩色照片後,除了修底片,還得在照片下工夫,光是修片的毛筆就要幾十支,手續麻煩多了。


  每當顧客看到自己照片時,從口中自然湧出的讚賞聲就是徐銘持續下去的最大動力。


  九十二歲的馮奶奶趕在年前辦護照,特別指定要給徐銘拍照,老奶奶說,「老闆拍的照片就是特別漂亮,只要是人頭照,就一定得找老闆拍才會滿意!」


  四十五歲的邱姓台商急著在年前趕辦日本簽證,他捨棄快速的數位攝影,回到屏東讓老師傅拍照,邱先生說,第一次襯衫顏色不對,老闆建議他回去更換,第二次拍照也不輕鬆,老師傅在鏡頭前調整他的姿勢與衣服十幾次,照片洗出來發現,麻煩一點真的很值得,他說,這股認真的態度,在一般快速相館已不多見,這正是傳統工藝匠師的精神所在。


  徐銘的子女自小就在影像堆中長大,四十八歲的次子徐堯仁經歷新舊影像時代的洗禮,他認為,數位相機流行,確實讓家庭生活照的市場急速萎縮,許多老相館不是關門、就是得投入數百萬元添購數位器材,不過,數位影像的技術目前尚無法表現人像的立體感,為傳統人工照片保留一線生機。


  徐堯仁說,傳統人工照片的細膩感、立體感不是數位影像所能取代,就連求新、求快的年輕女子,也特別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工照片,只是,人工照片的修片工夫繁瑣,師傅是否沉得住氣、耐著性子慢慢修片,正是這項工藝傳承與否的關鍵。



2/18/2005 7:47:09 P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