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轉貼∮回歸歷史事實才能去政治化

回歸歷史事實才能去政治化



高中歷史教科書出現令人可喜的變革,將一些充滿價值判斷,黨國思想的名詞,回歸到陳述歷史事實的中性名詞。毫無意外的,黨國殘餘勢力照例力抗改革,叫人莞爾的是,這群人竟然愚蠢到用「政治力介入」來批判「去除政治力」的改革成果。


翻開這兩天的「聯合」「中國」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反改革聲音,但是只要有基本理智的人都不難判斷,「孫中山」與「空一格國父」哪一個是中性的歷史描述,哪一個是內含意識型態的政治名詞,畢竟連這群黨國殘餘勢力心中的祖國也不稱「孫中山」為「空一格國父」。



同樣的,「武昌起事」與「武昌起義」,前者是客觀描述歷史事件,後者則包含「義」與「不義」的價值判斷,而判斷的基礎不正是黨國意識型態嗎?



另外,「日治時期」與「日據時期」,前者是客觀的歷史陳述,後者的「佔據」則是一種政治判斷,如果中日兩國簽訂國際條約的領土轉移叫做「佔據」,那國民黨政府沒有國際條約,沒有台灣人同意就對台灣逕行統治的行為叫什麼?



至於說將「本國歷史」改為「中國歷史」就是台獨更是令人噴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教科書如上圖所示,也不叫「本國歷史」,也是稱為「中國歷史」。而且同樣的,中國歷史是個中性名詞,而本國歷史則帶有「中國 = 本國」的政治意識型態。



很清楚的,新版歷史教科書改革的方向就是把黨國意識型態與政治判斷由歷史事實中驅趕出去,所謂這是一本「去中國化」或是「台獨教科書」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在這本教科書中,中國仍然存在,是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型態被去除了,一個真正主張台獨的教育部長,同心圓的劃法台灣外面那一圈絕對是亞洲,而不是中國,唸完台灣史後該念的是亞洲史而不是中國史,這才叫國際化,說穿了,這次歷史教科書的改革不過就是一種專業的進步罷了。畢竟,回歸歷史事實,歷史教育才能真正去政治化。



延伸閱讀

陳儀深:換個角度詮釋 思考可更多元

戴寶村:編書無政治立場 不偏統或獨



轉貼來源: 酥餅的BLOG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什麼是台灣精神?

什麼是台灣精神?

李永明◎


《國家的品格》一書作者藤原正彥,是日本御茶女子大學數學系教授,接受過嚴謹的邏輯訓練,卻認為邏輯與理性無法解決社會問題,有四個主要原因:邏輯的侷限性、最重要的事物無法用邏輯說明、邏輯需要出發點、邏輯不可能冗長。因此他質疑「自由」與「平等」的概念,是歐美製造出來的幻想;而共產主義、實力主義甚至是民主主義,也都是邏輯產物,這些都是造成現代世界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他認為日本人對日本喪失了自傲與自信,喪失了國魂與國家的品格,賣身給市場經濟所代表的邏輯與理性。振興之道,端賴恢復日本傳統的普遍價值,那就是「靜觀萬物風情」、對大自然的敬畏心與纖細的審美感性、神道等美好「情緒」,加上武士道這種獨特的「形」。本書二○○五年底問世,不到一年就已暢銷三百萬冊。


撇開兩極化的評價不談,筆者對於藤原正彥特別著墨的武士道精神卻情有獨鍾,因為一提到武士道,就讓人聯想到這是日本精神;至於拓荒精神,就聯想到是美國精神。


根據藤原正彥的說法,武士道包含慈愛、誠實、忍耐、正義、勇氣、惻隱,加上名譽與恥的意識。但是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筆者不禁要問,什麼是台灣精神?


東吳大學哲學系葉海煙教授,在二○○六年一月出版了《台灣人的精神》,從歷史、文化、哲學、象徵、新思維等層面,分別探討台灣人的精神,以番薯、百合、水牛、鯨魚象徵台灣精神,並舉出從陳永華到鄭南榕等十六位具「台灣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可是本書並沒有得到台灣廣大民眾的回響,除了兩位教授寫作風格不同之外,筆者不禁要問,是台灣人不重視台灣精神,還是台灣人根本沒有台灣精神?


一位畫家朋友觀察力敏銳,他說台灣民眾在精神上還是「間接受格」,因為長久以來被殖民,慢慢養成被殖民心態而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飴,筆者心有戚戚焉。


台灣民眾內心深處不認為自己可以是主人,是主格,也不敢宣稱自己是主人,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台灣精神」。所以筆者認為,針對台灣現況,台灣精神應該包含:


獨立自主的精神: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建構台灣精神。


不屈服的氣魄:面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與八百顆飛彈的威脅,台灣人不該貪生怕死,屈服於中國霸權之下。


包容的精神:不同的意見應相互包容,不同的族群應攜手合作,親朋好友間不同的政治取向,就像不同的宗教信仰一樣,應互相理解與尊重。


同情並照顧弱者,不以大欺小:企業家不應「債留台灣,錢進中國」,不顧求助無門的員工;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政府與企業家應加強投資台灣,照顧廣大的勞工與農民;強勢的媒體應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台灣民眾應不齒任何以大欺小的事件。


誠實與正義:待人誠懇,做事誠敬,為官清廉,人人具普遍性正義感。


秩序與美感:守法有秩序,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間皆具美感。


盼能拋磚引玉,為我們台灣《國家的品格》作一個探討與註解!(作者為逢甲大學航太與系統工程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馬A特別費 套句王永興的話:查出來會死馬

台灣人都已經起訴了,馬英九貪汙特別費加假發票案還在死拖還拖。我呸! 。



核銷發票千奇百怪 女鞋也過關


明顯涉集體違法


〔記者林慶川/台北報導〕檢調偵辦北市長馬英九特別費案,經過濾核銷單據,發現發票上品名「千奇百怪」,除有不少在大賣場購買蔬果、飲料等日常食品的消費外,居然還有一張購買「女鞋」的發票,檢調認為,核銷過程漏洞百出,明顯涉集體違法。


將約談鄭安國


由於這些消費項目,一眼就能看出可疑,卻仍通過層層審核,檢調表示,會計單位可能疏忽,但至少負責第一層核章的前市長辦公室主任鄭安國很難推稱不知情,已將他列為重點調查對象,近日將約談到案。


據悉,查黑中心是在上月過濾了一千五百多張發票,挑出其中八十八張消費地點、品名可疑的發票,經刷卡紀錄查出實際消費者後,發現余文即佔當中廿餘張,也因此,由台北市調查處在前天約談市府秘書室組員余文等十一人。


檢調目前查出,此批可疑發票中,有不少是在北市COSCO(好市多)大賣場消費,買的都是一般蔬果、飲料及餅乾等食品,另也有在新光三越百貨消費的發票。


比較特殊的是,其中有多張購買書籍的發票,經查消費者是一名市府男員工;另外,有兩張發票品名是「琉璃藝品」,價格在數千元上下,消費者是市長室一名女秘書。


此外,還發現一張九十四年間在基隆市義二路廿一號「La new義二店」購買二千多元女鞋的發票。


還有無主發票


辦案人員私下透露,當初想,市長是男的,怎麼會以特別費核銷女鞋,經調閱刷卡紀錄,發現刷卡人是余文。余日前應訊時,坦承刷卡購買女鞋,並稱是買給親人。


市調處也查出,有一張四千六百元購買兩雙男鞋的發票可疑,經會員卡資料找到一名男性消費者,但他否認在此段時間買鞋,此發票因此變成了「無主發票」。


另外,清查過程中也發生疑似「烏龍」狀況,檢調日前傳來一名「實際消費者」,但他稱自己是一名店員,為了累積紅利積點,才在客人欲以現金消費時,和客人商量改以自己的信用卡過刷,私下收了現金,發票則給客人帶回,因此,自己並非實際購物者。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世界首創自行車道專用號誌「綠騎士」 在屏東!














《更多圖片》



屏東縣首創 綠騎士專用號誌燈   Windows Media 新聞影音  2007/01/26  台視記者:蘇世偉





屏東
縣首創的綠騎士自行車專用號誌,今天正式啟用,今後民眾在南二高下東段自行車專用道要通過馬路時,可以按下觸控式的按鈕,綠騎士的號誌燈就會亮起,自行車的騎士就可以小心通過,安心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





綠騎士的自行車號誌今天正式啟動,今後民眾在經過屏東縣境內南二高下的路段時,只要看見這種有一個小綠人騎著一輛腳踏車很用力的踩呀踩的交通號誌時,就必須禮讓自行車騎士通過。





自行車騎士要過馬路時,只要按下設置在路口的觸控式按鈕,裡頭就會傳來請稍候的提示音,而原本的紅燈就會變成綠騎士的綠燈 全長七點四公里寬三點二五公尺的自行車專用道,不但有南二高的高架道路遮蔽,騎乘自行車時舒適涼爽,沿途還有蘭花、庭園造景以及花海可以欣賞,風景美不勝收,熱帶博覽會開始時,還會提供腳踏車讓民眾騎乘。

溫馨接送情 一天12回












單親及隔代教養小朋友嘴裡的「媽媽」葉麗華,每天12趟機車載送12位弱勢家庭孩童平安到家。(記者黃良傑攝)


溫馨接送情 一天12回



〔自由時報記者黃良傑/屏東報導〕屏東市勝利國小12名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小朋友,每天都期待放學的到來,因為志工媽媽葉麗華會以機車載送他們回家,安全交到阿公阿嬤手上,「YA媽媽」單騎溫馨接送情長達4年。



葉麗華與課後照顧班蕭安琪、呂美寧、蘇庭萱、賴淑惠,都是彭婉如基金會職訓二度就業的婦女,5人卻把工作當成志工,84名小朋友當成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其中40名來自低收入戶及原住民貧困家庭,他們多數是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政府今年才開始補助課輔費,過去都是這群志工媽媽代墊。



她接手 公嬤免奔波


葉麗華回憶4年前有一天放學,目睹阿公到校接孫子回家途中,因視力差反應慢,祖孫2人在人車熙攘的路上摔倒,幾乎被車子撞上,她決定幫助隔代教養及單親扶養的學童,助單親父母「一趟之力」,也讓高齡的阿公、阿嬤免於奔波。


親子任務 每天2小時


葉麗華不會開車無法一次搞定,只好一個一個載送,課後照顧班就有12名小朋友的家人無法接送,葉麗華跨上「迅光125」機車準時至校門口接送,12名小朋友按身高魚貫列隊,每天期待與葉媽媽這趟「親子之旅」,不過,12趟「親子之旅」就需要2個小時,葉麗華不以為意,她表示只要能把孩子平安送達,就不覺得累。


課後照顧班的5位志工媽媽,都是勝利國小的家長,最遠來自內埔鄉,她們把84名小朋友視如己出,自製教具、自掏腰包,用愛心取代打罵,讓課後照顧班成為一個大家庭,葉麗華說帶孩子回家,本來就是「媽媽」的工作。


自己的孩子 最後送


「YA媽媽」都會要求孩子戴好安全帽再上路,葉媽媽忙著接送人,課後照顧班老師也沒閒著,等學童一個一個安全到家後,才載著自己的孩子回家,單騎12趟溫馨接送情,讓弱勢家庭孩子感受溫暖,快樂平安到家。



5/9/2006 8:42:46 AM

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轉貼●一位懂得反省知足感恩的退休教師

◎吳晟


2000年2月,我依照「五五專案」從任教的學校辦理退休。所謂「五五專案」即服務年資超過25年,年齡恰好滿55歲這一年,提出退休申請,一定獲准,還有優惠辦法。


公教人員最令農工大眾欣羨的,就是退休金,可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無虞匱乏,足足有餘。退休金領取有幾種方式:其一為全退,其二為月退,其三為半月退,原則上退休人員可自由選擇。但相同的是,每天睡到自然醒,週休七日,閒閒無事,坐以待「幣」,仍繼續支領薪資或利息。套用一句流行話:活得愈久,領得愈多。


投入志工行列、參與公益活動的退休人員,固然不少,也有尋找到第二春,領雙薪(典型的「範例」是由公立大學退休的教授,轉任私大,俗稱「雙響炮」)。不過,大多數最重要的日常工作,還是如何保養身體,做瑜珈、練氣功、休閒旅遊爬山……


我的住家鄰近八卦山脈,闢設多條長青健康步道,其中有一條是重新修築九彎十八拐挑鹽古道,簡稱十八彎古道,當地民眾則戲稱為「18%古道」,因為除了假日,大都是公教退休人員才有閒暇來行走。


既得利益受損了嗎?


18%的意思是,退休金存放在台灣銀行,可領取百分之十八的年息。以往正逢經濟起飛,工商發達的年代,公教人員薪水偏低,唯一的優勢是穩定,卻沒有機會像工商人士累積資產、經驗給子女,而且18%年息並不比一般銀行利息高出很多。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初,為了「特別照顧」軍公教人員,設立公保、18%等優惠制度,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這些年來時移勢轉,就業市場普遍不景氣,而公教人員數十年來薪資隨著物價指數逐年調高,比起一般農工基層大眾的收入,有過之無不及,早就喪失延續這個制度的理由。而且銀行存款利息普遍調降到1%左右,差距拉得太大,坐領「優渥」退休金的退休人員又愈來愈多,造成政府財政巨大負擔,才突顯了這個問題,引起廣泛評論、檢討,政黨輪替後的新政府,將之列為推動改革的政策之一。


不知是行政部門「宣導」工作做得太不夠,還是多數民眾對「社會新聞」大致習慣停留在浮泛印象,不去深入探究,許多改革政策的來龍去脈、為什麼需要改革、怎樣方式改革等,包括這項公教退休制度,社會大眾幾乎都簡化為「取消18%」,不少老師本身也跟著人云亦云,不甚清楚。


幾年前新政府提出公教退休制度改革方案,立即引起教育界強力反彈,迅快串連集結,發動大規模抗爭,許多從來不為社會公義挺身而出的教師,也紛紛走上街頭;這個運動背後當然還有很多複雜的政治因素及訴求,但抗拒「既得利益」受損,則是最主要的「號召力量」。不過,也有某些教師(如台灣教師聯盟)出面響應改革政策,並嚴斥那些走上街頭的教師,自私自利。


事實上,所謂18%的制度,早在民國84年就已取消,而另訂定新制取代。就是說,無論新舊任公教人員,民國84年以後的年資,一律改為新制計算退休金。至於新制如何,既無關本文主旨,且「按下不表」。


心懷感激便有豐厚領受


我們家的經濟,一向由妻掌理,我的存款簿和印章都交給她「保管」,薪資所得只略知大概,很少過問細節。


近日突然收到一份縣政府公文,內容大要是:「每月退休所得,不得超過最後在職同薪級人員現職待遇之上限百分比,超過者,減少其養老給付辦理優惠存款之金額。」我這才確切明白,原來這就是18%改革方案的基本準則。


當初辦理退休之時,我選擇月退,而月退所得一部分也是來自優惠存款。按照「應受退休所得上限百分比之限制」,簡單算一算,我的年息收入將縮水好幾萬元。


晚餐時間我向家人提起這份公文的內容,最近都住在家裡專事寫作的女兒隨即反應道:很合理啊,哪有退休後還比在職時領得更多的道理;何況已經很夠用了。


我笑著說;哪有老爸的薪水縮水了,女兒好像還很高興的道理。


當天晚上,幾位同輩鄉親來找我話桑麻、論時事,泡茶開講,話題轉到正在收成的芭樂、高麗菜等蔬菜價格,幾乎「落」到不夠採收工錢,有位鄉親說道:「還是你們退休老師最好,時機怎麼壞,都不受影響。」我笑著回應道:「是真好命,我自己確實不敢嫌。不過,18%改革方案開始實施,我每年將少領好幾萬元呢。」我接著半開玩笑地說:「最近老農津貼調高為每月5000元,大概就是要從我們減少的部分去補足。」


鄉親問我:「退休金縮水,你會不會『嘸甘』呢,會不會像很多老師大罵現在的『政府』呢?」


我誠懇地表明我的態度:「不會啊,我本來就支持這個政策。少領一些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我的真心話,退休以來,每有鄉親「讚美」我們真好命,我總是有些不好意思,「低調」以對。我相信本性認分厚實的鄉親,是真正「讚美」我,頂多只有欣羨,絕不隱含「怨妒」、不平。


我生長於農村,定居農村,厝邊隔壁,平日交往的鄉親,大都是務農為主業。他們必須勞動到65歲,才有每月數千元的老農津貼可領,而我55歲就退休,月領他們的十多倍,還有寄存台灣銀行的退休金當「靠山」。相較之下,待遇何其豐厚。


出之於已者少、得之於人者多


我的同輩鄉親農民,大都幼年失學,即使國小時候「很會讀書」,也因家境不允許而「失栽培」,從小即分擔農事,注定一輩子與泥土為伍。而我們的青壯時代,正逢台灣「經濟起飛」、「犧牲農業,扶植工商」的政策下,他們固守農業耕作,穩定糧食生產,並要擔負國家重要稅收(如水租、田賦、稻穀徵收),難道對台灣社會沒有貢獻嗎?公教人員除了享有公保、退休金等優惠條件、子女就學還有學費補助。我的鄉親,廣大農民勞工的子女,往往因繳不起學費而和他們一樣失學、失栽培。


同樣是農家子弟,我卻享有這麼「好命」,更加體會到「出之於已者少、得之於人者多」的道理。我無意提倡什麼儉樸哲學,也沒有能力談複雜的社會資源分配理論,只是不太能理解,這項改革政策,竟然引來那麼多抱怨、那麼大反彈。最近立法院在野黨立委提案廢止「公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紛紛擾擾,不知道他們是基於什麼立場,在維護什麼樣的既得利益呢?


老農津貼於1995年才開始發放,當初提案時,曾備受阻擋,甚至有行政首長輕蔑地說:「台灣農民是台灣經濟發展極大的拖累。」事實上,國民政府來台,為了鞏固政權,實施了多少不公平的政策、不合理的資源分配,豈止是公教退休制度而已。過去的就過去了,舊帳難算,但時代變遷太大,總不能一直當做理所當然,一再延遲改革契機。適度地照顧軍公教之權益,有其必要性,更要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考量,這樣才能合乎公平正義原則吧。


年輕時候讀過鄭板橋家書中有一段話,印象至深:「天下無產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雖然不合時宜,違背「經濟發展」法則,但至今仍對我的生活態度,發生很大影響。世間財富追逐不完,無從比較,和動輒「億」來「億」去,甚至一掏空便是數十億、數百億的工商企業、金融集團比起來,公教退休金顯然微不足道;然而老農津貼發放前幾年只有每月3000元,我經常聽到領取津貼的年長鄉親,滿懷感激,他們這樣的心情,是否值得我們公教人員及各階層人士思考一下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23/today-article1.htm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當年啟用前11天… 桃園機場硬被改名中正

感想:桃園比中正好聽多了



〔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名稱究竟是怎麼來的?有一段今日看來非常荒謬決策過程。據了解,當年蔣家政權突然決定使用「中正」之名前,台灣交通部與民航局的建議案名稱是桃園,交通部長林金生甚至說蔣公勳業維天為大,他日應以南京或中國其他通都大邑興建國際機場命名才相稱。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批定交通部呈報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正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案。

台灣官員調閱相關檔案指出,交通部是在六十年九月奉行政院台(60)交字9270號令,決定籌建「桃園國際機場」,六十四年五月,民航局首度建議更名為「介石機場」,理由為「用資紀念民族救星,時代聖雄故總統蔣公」。文中並且舉出各國機場國家元首命名者,如甘迺迪機場、戴高樂機場等。民航局長毛瀛初並在五月二十一日正式行文行政院長蔣經國重申建議,但行政院並未核覆。


後來國民黨立委呂學儀在同年十月向行政院緊急質詢,建議十月三十一日總統誕辰日易名中正國際機場。直到六十七年三月,民航局再研究,會議中「咸認仍以『桃園國際機場』名稱為宜」。民航局表示:「蓋總統蔣公勳業,可謂維天為大,他日以南京或大陸其他通都大邑興建之國際機場命名,當勝於此。」交通部長林金生引用上述意見和理由函覆立法院長倪文亞,認為不宜易名。


各部會認同桃園機場 遭行政院會推翻


儘管各部會歷經多年反覆討論,認為維持「桃園國際機場」較佳,然而,六十八年二月十五日行政院院會在機場啟用前十一天,卻突然通過交通部提議更名為「中正國際機場」,事前沒有任何資訊與徵兆,致當時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二月十日的新聞標題仍然是「桃園國際機場二十六日通航,二十一日舉行典禮簡單隆重」,足可見證威權時代決策的荒誕。


--------------------------------------------------------------------------------


正名桃園 凝聚在地認同與向心力


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國際機場代表國家的門面,如何取名?端視這個國家或城市希望彰顯的意義,行之多年的機場名稱為順應需要改名,則是司空見慣之事,只要能夠獲得民意支持,通常更有助於凝聚機場所在地人民的認同度與向心力。


中正機場正式的中文全名應叫做「中正國際航空站」,相較於台灣現有十個航空站,幾乎全以所在地命名,唯獨位在桃園大園鄉的例外,以人名中正名之。


以所在地命名,是各國國際機場的主流,例子不勝枚舉,以人名為名者相對是少數,美國只有六個國際機場如此,但不像台灣在威權時期為了紀念一個獨裁者,而任意將機場改名。


美國不會只以政治人物命名者,例如洛杉磯南方橘郡機場以演員約翰韋恩為名,又如洛杉磯東北方的原貝班克─巴沙迪納─格倫代爾機場,為紀念喜劇泰斗鮑勃霍伯,而在三年前更名。這種命名哲學,反映這個地方的人文價值與思想走向。


從地名希望改成人名的罕例中,今年七月才在南非熱烈討論的約翰尼斯堡國際機場是否改為奧利佛譚波機場,則是希望紀念執政黨非洲民族議會前主席譚波對新民主南非的貢獻,其所崇尚的是對民主、開放、反隔離的追求。


當然,機場更名也有高度政治意涵的,例如美國攻打伊拉克,在取得海珊政權的戰略重地巴格達機場的控制權時,就立刻宣布將原名海珊國際機場更名,做為結束海珊統治的宣傳與號召,就是很典型的方式。


蔣介石在世時,民國六十年他以總統身分核准的國際機場名稱是「桃園國際機場」,之後在蔣經國當總統、孫運璿做閣揆時,才推翻前議改稱「中正國際機場」﹔換個角度,二十八年後的現在恢復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不也可以說是以蔣中正原意「正名」嗎?這正是「此其時也」。


施明德前妻女兒兩外孫三餐泡麵度日 請大家救救施後代 別讓他們吃ㄆㄨㄣ

歡迎轉貼, 出處請務必貼上立院林國慶委員網址



 用愛感動台灣 百元讓台灣感動!



陳麗珠女士這幾年必須照顧動完換肺手術的女兒施雪蕙,一方面又得撫養兩個念國中的孫子,一家的經濟擔子全都壓在陳麗珠女士的身上!如果大家記憶猶新的話,幾年前陳麗珠女士曾經為了追討被積欠債務而絕食抗議,更不惜意圖作出引火自焚舉動,然而至今被積欠債務仍無法討回,甚至因繳不起銀行利息房子被拍賣,拖累了一家人無處可居,必須面臨四處租房子或跟人家借住的窘境。



年關將近,陳麗珠女士現在每個月帶施雪蕙到台大復健的費用就要5千多元,孫子的學費、補習費也已積欠到幾十萬沒還,連全家大小三餐經常都是以泡麵渡過。要不是為了女兒及孫子的生存,陳麗珠女士早就想燒炭自殺。



立委林國慶、謝欣霓、李鎮楠、曹來旺、田秋堇、莊和子、張慶惠、管碧玲、藍美津等人,乍聞陳麗珠女士一家人的不幸困境,不僅表達難過遺憾之餘,並決定對陳麗珠女士一家人伸出援手,將發起『用愛感動台灣,百元讓台灣感動』的愛心行動,一人一百來協助陳麗珠女士一家人渡過艱苦的難關。





郵局局號:0041001

帳號:2366230

立帳郵局:南區郵政管理局

戶名:陳廣旂

(為陳麗珠與施明德之孫子)









開啟圖檔檔案:IMG_2923.jpgIMG_2923



資料來源:立法院 http://lytest.ly.gov.tw/ly/01_introduce/0103_leg/leg_main/leg_news/leg_news_02.jsp?ItemNO=01030700&stage=6&lgno=00071&tablename=cw_LY1000_NEWS&tableid=17881



綠營立委發起十萬人捐百元 助陳麗珠渡難關



(中央社記者林怡君十七日電)民主進步黨籍立委林國慶今天表示,反貪腐運動總指揮陳麗珠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但施明德倒扁運動開始後,連生活費都不給,現在跑去自囚,但前妻一家人卻得自求多福,因此發起十萬人捐百元活動,盼協助陳麗珠一家人渡過難關。



林國慶(嘉義縣)及多位女性黨籍立委田秋堇(不分區)、管碧玲(高雄市)、謝欣霓(台中縣)、莊和子(僑選)等,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發起每人捐一百元活動,盼能有十萬人共襄盛舉,協助陳麗珠一家人渡過難關,並公佈陳麗珠孫子陳廣旂的郵局劃撥帳號。

林國慶說,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捐百元倒扁運動,成功募集一億元,但活動至今還剩下數千萬元,施明德卻跑去自囚,也不再支付前妻的生活費。陳麗珠因照顧動完換肺手術的女兒施雪蕙,又得撫養兩個念國中的孫子,被生活重擔壓得喘不過氣,全家經常三餐都吃泡麵,生活相當潦倒,若非為了女兒及孫子,早已燒炭自殺。


田秋堇說,陳麗珠是勇敢的政治犯家屬,當初曾為施明德在總統府前跪求故總統蔣介石,與紅衫軍現在於總統府前辱罵總統,不可同日而語,施明德雖然在自囚,但是否仍應想想為前妻一家人多作一點。


管碧玲表示,施明德女兒施雪蕙曾說,不知道父親給的錢會從哪裡來,若是倒扁百萬人捐款,她不應該拿,可見貧賤打不倒他們,仍堅守尊嚴,令人感動。


謝欣霓說,政治不應超越人性,不能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讓親情血脈的關係蕩然無存。



1/17/2007 1:12:51 PM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二二八是報復屠殺 不是官逼民反

是報復屠殺 不是官逼民反

■ 陳儀深


元月二十日陳總統在自由廣場刊登〈回首民主來時路〉長文,對二二八事件著墨甚多,他說二二八事件是其後長達半個世紀黨國體制威權統治的序曲,它不是如同近來部分黨政人士所描述的「官逼民反」或因文化及語言隔閡所引發的警民衝突,陳總統認為:二二八事件在本質上是對民主全面的否定,以及對人權徹底的戕害。


阿扁所謂部分黨政人士描述的官逼民反,應是指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自去年以來對二二八事件的定位。二○○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馬英九在一場研討會中說:二二八事件並不是族群衝突,而是官逼民反,這是當時大環境包括陳儀政府貪污腐敗所造成,國軍登台以後「處理上犯了很大的錯誤」。記得當時立刻有人投書給報紙對此說提出抗議,說他的親人、鄰居根本沒有「反」,也莫名其妙被拖去槍斃。換句話說,「官逼民反」並不能涵蓋當時加害、被害的全貌。


相對於一九四七年蔣介石、陳儀、柯遠芬將二二八事件扯上「奸匪叛亂」,國防部長白崇禧、憲兵司令張鎮也認定為「叛國奪取政權」,作為鎮壓屠殺的藉口,解嚴以後由於檔案紛紛出土、口述史料愈來愈多,已經可以肯定二二八事件與共產黨或台獨的關係微小,民眾反抗的方式容或激烈,但訴求的高度主要是民主自治、嚴懲凶手,期待南京政府對陳儀撤職查辦、改革省政等。去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製作的紀錄片中,見證人周青、陳明忠也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馬英九可能受此影響,願意否定早期國民黨的官方說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善意。


不過,歷史事實和歷史教訓不應該混為一談。就事實而言,無法迴避二二八事件有族群衝突的一面,此點容另文申論。必須強調的是,國民黨的軍隊進入市區無差別掃射、以鐵絲貫穿手腳集體槍決、火車站前槍決示眾不准收屍等等,完全是「報復性屠殺」,監察委員丘念台在四月九日做成的報告亦稱「三月八日以後,軍警擴大屠殺」,可見所謂官逼民反的說法太避重就輕,有各打五十大板、兩面討好的嫌疑。


握有公權力的政府,對於要求改革的無組織的民眾進行報復性屠殺,事後不但沒有任何軍政首長受到究辦,而且紛紛記功升官,這就是二二八事件最核心的性質定位。如果大家可以接受這個結論,那麼中正紀念堂還可以那樣巍然矗立嗎?國民黨還可以阻擋國家人權紀念館的設立嗎?家纏萬貫的國民黨不必負起賠償責任嗎?希望阿扁總統和馬英九都能回答這個問題。


(本文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7.1.23 自由時報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陳青天德政 國民黨竄改 

看國民黨御用媒體中華日報記者如何冷嘲熱諷陳青天



李振華/宜蘭報導



 慶祝九十五年雙十國慶,宜蘭縣政府昨天上午在宜蘭市河濱公園舉行國慶升旗典禮,宜蘭縣在民進黨執政二十多年停辦國慶升旗典禮,在去年綠地變藍天,今年恢復停辦多年的國慶升旗典禮,有近千名的民眾參加。



   宜蘭縣在二十四年前陳定南執政,宣佈戲院停播國歌、元旦升旗、雙十國慶慶祝活動也都停辦,去年底,綠地變藍天,國民黨籍宜蘭縣長呂國華上任後,恢復元旦升旗典禮,並舉行今年雙十節升旗典禮,呂國華指出,希望透過國慶升旗典禮讓民眾更加認同國家,並且促進政黨及族群的和諧(版主:那應該給非軍公教階級十八趴和眷村)



   為慶祝雙十國慶,縣府特別結合宜蘭縣各界舉辦國慶升旗典禮,縣長呂國華在壯圍新南社區發展協會黃國天理事長的協助下,施放長達三百米的「巨龍國慶風箏」,風箏上懸掛著「慶祝中華民國生日」的字樣,隨著長長的巨龍飄向天際,一方面祝中華民國九十五歲生日快樂,更要為宜蘭縣的鄉親祈福。



   工旅局表示,此次國慶活動,縣籍立委、縣議員、各鄉鎮市長、各鄉鎮市代表、縣內各產業公(協)會、各機關社團、各政黨及近千名縣民共同參與。為增加熱鬧氣氛,除了有壯圍鄉新南社區發展協會的「特殊技術風箏」表演,還有壯圍國中精采的管樂、成功國小扯鈴、新南國小單輪車、四結國小跳鼓表演。



   縣府也於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及冬山等火車站前及蘭陽大橋、宜蘭橋、宜蘭河濱公園等處佈置國旗,營造旗海飛揚、薄海歡騰(版主:好國民黨的用語)的熱鬧氣氛。



2006年10月11日



http://search.cdns.com.tw/loadfile.asp?sid=0&iid=0&did=144202&checksum=9387&query2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偷1兆8千億

[蘋論] 2007.1.19



立法院即將閉會,有良心的立委不應讓爛法案過關。圖為民眾昨在議場外抗議眷改條例。劉耿豪攝



立法院閉會在即,按往例一定胡亂開夜車審法案,一些爛法案就在混亂中夾帶闖關。

所以,請有良心的立委們撐開昏昏欲睡的雙眼,為民眾淘汰那些爛法案。



錢坑法案勿混過關

爛法案中的錢坑法案尤其不能讓它們混過關。以前國民黨就以多數暴力,通過形同賄選的公教退休18趴優惠的爛錢坑法案,造成極大的社會不正義而遺患至今。

本次的錢坑爛法案包括「軍眷村改建條例」,需要全民付出1兆8千億元只為了照顧少數的族群。

退休榮民已享有比社會大眾好得多的福利(終身俸),如果加上公教18趴,巨大的不公平與反正義,使社會「階級對立」將很快形成,會嚴重破壞社會和諧。

立委們請幫我們看緊荷包,不要被軍系立委慷全民之慨,而偷走了我們的血汗納稅錢啊!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專訪/烏腳病之父王金河

張淑娟/專訪



 為烏腳病患服務三十五年的醫師王金河,四日專程返回南縣故鄉,歡喜參加縣醫師公會六十週年慶。縣府文化局長葉澤山還公布王金河醫師紀念館動工的好消息,未來紀念館將成為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記錄王金河對烏腳病的貢獻。



 王金河回憶著四、五十年代,在故鄉北門地區流行著一種怪病烏腳病,得這種病的病人,通常是先由足趾端或手指間開始感到麻痺發冷,繼而整個身體組織壞死、腐爛,看著鄉人不斷受苦,他利用自己的診所,幫病患看診,貧窮的病人還好有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經費支援,大家共同為烏腳病努力。



 他說,在日本東京市立醫院學習時,因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回台灣之後就留在故鄉,曾擔任一屆鄉長和兩屆議員,因搞政治不得志,之後就決定返回醫界,在故鄉開診所,當時正值怪病盛行,八掌溪下游的鄉鎮,北門、學甲、布袋、義竹等幾乎有八成患病,多數是因飲用地下水井的水造成,所以當時診所最多曾住院八十人。



 而烏腳病唯一的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將壞死的部位從上面切除,防止它繼續向上蔓延,許多患者是傷痕累累,看了令人心痛,最終患者還是要截肢,不是缺掌、就是斷臂、斷腿,王金河說,自己出身於基督教長榮中學的他,信仰基督教,看見家鄉的百姓為病折磨,又沒有好的醫療環境,他就在家鄉成立佈道所,更開了「金河診所」,當時基督教芥菜種會的牧師孫理蓮,還成立烏腳病免費診所,邀請王金河擔任主治醫師,負責為烏腳病患開刀,所以上午王金河在自己診所看病,下午就為烏腳病患治療,常常忙到半夜二、三時。



 由於王金河對故鄉人的用心,努力三十五年終於讓烏腳病患獲得生機,他在故鄉服務五十年後正式退休。近年來文化局正籌設王金河醫師紀念館,因經費短缺六十萬元,在縣醫師公會大力贊助下,終於在日前動工了,昨天王金河應邀出席公會六十週年慶,更以無限的感恩感謝大家,同時也回憶起那段與烏腳病患一起走過的日子。



 2006.11.5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謝長廷拜訪紀政 感謝支持申奧政見











落選的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謝長廷(左),十一日上午前往希望基金會拜訪紀政(右),聊天時表示,任何事情在結束之前,不能受任何影響,運動家精神就要像體操結束後的漂亮結束動作一樣。//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李安東台北十一日電)代表民主進步黨競選台北市長落選的謝長廷今天拜訪「飛躍羚羊」紀政,感謝紀政對申奧政見的支持,同時同意擔任「日行萬步」終生志工,協助紀政推動全民健走活動。



謝長廷於兩年前行政院長任內,提出申辦二O二O年奧運的構想,這次競選台北市長,申奧也是政見之一。紀政對這項政見相當支持,半個多月前還協助邀請「台灣之光」王建民簽名加入。

謝長廷上午前往希望基金會感謝紀政,謝長廷說,他曾經是體操選手,雖然落選台北市長,但是,就像體操競技一樣,比賽過程中即使有失誤,結束時依然要表現出美好的身影。


紀政除了以謝長廷出席「走出健康台灣」活動時的腳步拓印相贈外,並邀請謝長廷擔任「日行萬步」終生志工,獲得謝長廷的慨然同意。


謝長廷表示,兩年前的九月九日紀政曾贈送計步器給他,從那時起他就是「日行萬步」的實踐者。


 












代表民進黨競選台北市長落選的謝長廷(左),十一日上午前往希望基金會拜訪紀政(右),並同意擔任「日行萬步」終生志工,協助紀政推動全民健走活動。//中央社


12/11/2006 5:33:07 PM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誰是美國人的爸爸 謝:查查就知道 郝龍斌支支吾吾

民視 2006-11-29 14:34



台北市長選戰進入倒數十天,再也不能公佈民調,這才是選戰廝殺最激烈的時刻。民進黨的候選人謝長廷今天〈29〉發表信義區的施政構想時,仍難掩他對選情的憂心,就「誰是美國人的爸爸」這個議題,謝長廷揮灑自如,也可以拿來打擊對手。



謝長廷今天〈29〉痛批郝龍斌至今還不願意公佈自己的特別費流向,他還說,他當行政院長的時候,特別把孩子叫回來台灣唸書,相較於其他五個候選人,他倒想問問,有幾個人是美國人的爸爸。



影音檔: http://news.yam.com/view/mkvideopage.php/20061129603777

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台文獻館出新書 台籍老兵(無榮民福利)述說血淚史

張瑞惠/南投報導



 台灣文獻館歷經一年走訪全台倖存三十一位戰後原台籍國軍,以口述歷史記錄台籍老兵「傷痕血淚」新書出版,台灣文獻館於二十日舉辦新書發表會,並邀請現年已八十六歲高齡的葉東川述說當時為活命無奈吃過人肉的辛酸血淚。



 戰後原台籍國軍以口述歷史「傷痕血淚」主編台灣文獻館副館長林金田指出,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無端被捲入戰爭漩渦,有無數熱血青年在日本大東亞戰爭的號召下,出征為日本天皇效力,戰後又被國民政府收編、徵召前往中國參與國共內戰,其中有被共軍俘虜,轉為共產黨軍,反過來攻打國民黨軍;倖存者又被共軍派往韓戰戰場抗美援朝;其中又有人被美軍俘虜,送回台灣成為反共義士。更有甚者,其中有人又被送回大陸,在一九五八(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時,又以台灣人身分攻打金門。台籍軍人的角色,一再轉變,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經過四、五十年的苦難,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又被打入黑五類,被迫下放勞改;一九八九(民國七十八年)解除戒嚴,可申請返台,有些在台親人怕其回來分家產,並不很歡迎,這不僅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台灣軍人的辛酸與無奈。



 林金田指出,依資料了解在國共內戰期間,台籍軍人被徵調到中國大陸戰場,約有一萬五千人,死亡一萬兩千多人;另據北京總台聯提供資料二000年一月止,滯留大陸台籍老兵總人數一千四百一十三 人,返台定居有一千一百人,尚滯留大陸三百一十三人,其中又有一半已病故;台籍國軍多數年屆八十歲,有的來不及採訪已往生,深刻感受口述歷史工作是與時間賽跑,刻不容緩。



 「傷痕血淚」戰後原台籍國軍口述歷史一書出版,籍貫南投縣竹山鎮的老兵葉東川見證了那段歷史的存在,他說,民國二十八年他當年十八歲前往日本考入東京都中野高等學校求學,過著半工半讀的日子,當時太平洋戰爭日本國內物資缺乏,民國三十三年聽到廣播國民政府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他與朋友由日本轉到東北工作,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他人在東北撫順中央軍接收東北,與共軍交戰被捕被迫思想改造,兩軍交戰糧食短缺,經常有一餐沒一餐,在酷寒的冬天沒東西吃,先撿樹葉吃,樹葉吃完剝樹皮挖樹根吃,後來連植物都沒得吃就吃榻榻米裡的稻草,後來營養不良,有人叫他拿衣服換一塊肉來吃,他吃完肉連睡三天,後來才吃知道那是人肉,為了活命在不知情下吃了人肉的感覺還很好吃並非人說的「人肉鹹鹹」。



2006.7.21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老馬老宋同鄉王又曾

憨厚的台灣人民啊!對這些吃裡扒外,陰狠狡詐,泯滅人性,草菅人命的醜陋中國人,什麼時候你才會厚道而不至於顢頇,熱情而不至於濫情,包容而不至於縱容?正處於水深火熱、風雨飄搖的台灣母親正在眼巴巴的等待您清明的救贖和理性的加持呢!趕快醒醒吧!奴性深重,憨夢未醒的台灣同胞!



ーー摘夢女孩 台灣加油的網誌描述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美裔台灣媳奉獻57年 臨老又捐1.6億










三十一歲漂洋過海到台灣的美國護士鄧璐德(前排中),正值青春年華,為了台灣的痲瘋病及小兒麻痺病患,奉獻半生。 (翻攝自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7/today-t1.htm



捐地捐錢 興建老人服務中心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八十八歲來自美國的鄧璐德,三十一歲來台後,將青春奉獻給台灣的痲瘋病患;五十七年來,她不但以台灣為家,還嫁給小她三歲的台灣台南人林澄輝,從美國姑娘成為台灣媳婦,在台灣落地生根;最近夫妻倆更捐出一億六千萬元興建老人服務中心,捐地捐錢只為了愛台灣這塊土地。


鄧璐德和八十五歲的先生林澄輝相依為命近一甲子,畢生致力社會公益,未育有子女,除了奉獻青春歲月外,前後捐出台南縣市多筆土地興建教會、托兒所,換算成市值,超過台幣四億元,將財富散諸社會,夫妻倆一點也不心疼且相當低調,因為他們堅信,這才是最適當的使用方式。


大愛打破國界 捐出資產數億


與鄧璐德相識數十年的YMCA社福基金會執行長黃德成說,夫妻倆掛心老人福利,日前表示希望捐出臨安路旁老家興建老人服務中心,土地總面積約四百八十八坪,以市值每坪二十餘萬元計算,土地總值就超過一億元,更進一步捐六千萬元作為建設經費,老人服務中心即將動工,夫妻倆舉著微顫的雙手,合十助禱,興奮得像個孩子,黃德成說起這對夫妻以超越時空、跨越種族、打破國界的大愛,無怨無悔奉獻給台灣這塊美麗島,心中滿是感佩。


平日鄧璐德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謝謝」,對自己捐錢捐地,更是絕口不提,似乎在整個事件中,他們才是最大的受惠者;老家要建老人中心,兩夫妻還搬離居住了三十幾年的老家,改在附近大樓購買比較小的公寓,走入兩人家裡,簡單的布置,絲毫看不出是有數億元身價的大地主住家,充分顯現「居陋巷,不改其樂」的胸襟。


民國三十三年,本身是護士的鄧璐德二十五歲,加入基督教宣教士行列,從美國德州前往中國,協助當時被嚴重排斥的痲瘋病患。六年後,無神論的共產黨將宣教士趕出中國,鄧璐德選擇來到台灣,將歲月奉獻給痲瘋病患。


31歲來台 青春奉獻痲瘋病患


民國三十九年,痲瘋病患因為面容殘缺常遭人排斥,鄧璐德遠離市區,在當時還是魚塭地的臨安路一帶,利用日治時代的傳染病隔離醫院,設立雲嘉南唯一的「臨安痲瘋照顧中心」,附近居民都把中心稱為「骯髒醫院」,但鄧璐德不以為意,還搬到醫院內與病患一起生活,以中心為家,她的精神,感動在附近擁有大片土地的林澄輝,兩人結為連理。


與鄧璐德結婚後,林澄輝受到感召,捐出土地興建臨安教會,傳播福音,夫妻倆繼續為弱勢服務,期間還協助小兒麻痺患者就學就醫,直到七十四年,台南新樓醫院成立後,「臨安痲瘋照顧中心」才功成身退。


幾天前,林澄輝走路不慎跌倒,鄧璐德急著攙扶先生,自己也跌傷腳坐在輪椅上,客人來訪時,夫妻倆正坐在客廳內話家常,窗外夕陽映照在兩人滿頭銀絲上,鶼鰈情深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高鐵停靠六大都會 2007年徵才需求最多

(中央社記者韋樞三十日電)高鐵通車除了形成台灣一日生活圈外,連就業生態都跟著改變。根據 104人力銀行針對企業問卷調查,高鐵停靠站的六大站正好都是2007年徵才需求成長前六名地區,中南部12月徵才需求不但大於北部,還有一到兩成的成長。











台灣高鐵接駁巴士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



高鐵於元月通車的熱門話題,宣告縮短台灣城際競爭距離。根據 104人力銀行「2007上班族轉職趨勢暨企業用人需求調查」顯示,明年徵才需求最多的縣市前六名依序是高雄縣市 (67%)、桃園縣市 (65%)、台南縣市(63%)、新竹縣市 (62%)、台中縣市 (60%) 與台北縣市(59%),這些停靠站是需求比率最高地區。











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南北交通時程縮短到90分鐘內,中、南部就業市場生態也跟著改變,整個台灣西部將成為一個經濟區塊,可擴大現有城市群聚經濟範疇。尤其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容易在中南部「開枝散葉」增設營業據點,降低人事營運成本,可增加中南部工作機會。

想到中南部工作的人數也有成長。104人力銀行資料庫統計,今年12月想在中台灣工作的求職者成長19.8%,想在南台灣工作的求職者也成長9.3%。


中台灣應徵者成長最多的前五種職務分別是「旅遊餐飲運輸 ( 成長40.8%)」、「賣場加盟推銷 (成長33.5%)」、「營建土木工程 (成長32.9%)」、「業務貿易 (成長29.6%) 」、「教育學術 (成長28.1%)」。


南台灣應徵者成長最多的前五種職務分別是「賣場加盟推銷 (成長23.6%)」、「營建土木工程 (成長21.4% )」、「業務貿易 (成長17.3%)」、「多媒體美工設計(成長17.0%)」、「旅遊餐飲運輸 (成長16.4%)」。


中南部也大幅成長不少工作機會。例如中台灣「軟體資管」工作機會比去年同期成長19.8%,「行銷企劃及廣告」成長18.6%,「營建土木」成長15.7%,「工程研發」成長13.8%;南台灣的「行銷企劃及廣告」成長19.1%,「工程研發」成長13.4%,「業務貿易」成長9.2%。


邱文仁指出,台中市的服務業經濟、新竹科學園區和高雄的港運經濟和製造業,對於求職者產生磁吸效應,台中市「服務業都會」的吸引力,甚至超越北高都會區和竹科的光環。


「2007上班族轉職趨勢暨企業用人需求調查」從11月22日至11月28日針對 104人力銀行企業會員調查。企業有效回收922份。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誤差為正負3.23%。



12/30/2006 2:16:58 PM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台灣版的文化戰爭

自由時報 2006.9.22


■ 陳其南


歷史上即使是一些處於絕對弱勢的農民在絕對不公平的封建時代也會不顧性命起來叛亂,而近代世界中依賴資本家僱用維生的工人也曾起來革命推翻資產階級?今天在處於資訊時代的台灣,媒體集團其實有點類似歷史上的地主與資本家,而閱聽人的地位就像工農無產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很自然的也會沿著資訊文化的生產和消費軸線發展。


台灣媒體集團的優勢地位,不僅有經濟市場基礎,還有公權力與國家政府的保障。而閱聽者的權利與角色則經常被壓縮,尤其是中南部的基層民眾,他們甚至常被貶為「不識字又沒衛生」,嚼檳榔穿拖鞋,最近更常被拿來對照穿紅衣倒扁的「布爾喬亞」階層。可是我們卻看到這些穿著破舊帶著污泥「農鞋」(梵谷的畫)的民眾才是真正代表這塊土地的良心,至於自我炫耀著命運交響曲和「納斯卡線」的中產階級也許人多勢眾,卻更像是這塊土地上的異邦人。歷史與政治學教科書會告訴我們,類似這種文化上的差別意識如果超過了可以忍受的限度,來自底層的反抗就會自然獲得道德上的正當性(參看斯考特《農民的道德經濟》)。這種叛亂最後可能還是敵不過都市精英媒體集團和國家公權力的鎮壓,但以往左派知識份子和良心學者大多還是選擇替弱者發聲。


台灣的媒體霸權,基本上是資本家、封建主義、黨派與族群階級意識的集結所構成,他們游走於資本營利、文化美名和政治權力之間,無往不利,富可敵國,且力抗公權。在這樣的結構中,處於邊緣的鄉村基層民眾往往連說話的能力和機會都被剝奪,更不用說要求新聞傳播的公平正義,因為他們之間的「文化資本」落差太大。陳師孟曾經舉了一個很尖銳的事實說明這種差異,民進黨的領導者他們的父親幾乎是沒有名字的,不像國親政治人物的「家學淵源」。根據這個邏輯,台灣人自然比較沒有文化,甚至連國語都講不好,因此被認為執政能力不足,當總統的資格也不夠。領導者如此,下層民眾更不用說。這種落差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在戒嚴時期執政階層就以政治優勢強制建立其文化資本優勢。例如以北京話作為教育文化的唯一專用國語,地方母語被完全壓抑消除。這就表示有人還沒出生,其文化資本和能力已被命定,其效應普遍反映在文化、藝術、資訊和媒體的職業競爭中,像這次倒扁陣營中的記者、編輯、廣告人、演藝界、文化界代表人物。


台灣的問題癥結不在族群、統獨、清廉貪瀆,或倒扁挺扁,事實上可總結為一種「文化戰爭」,是一種透過媒體文化傳播所構成的政治意識形態之爭,且被巧妙地包裝在風格、流行、口辭和影像符號中。媒體不再是「媒介」,而是大量生產和擴散意識形態立場的主體。


新聞自由應是為人民所擁有,並不是上帝賜給媒體獨占的天賦特權,更非媒體人可以自我維護伸張。當媒體本身已經失去其公正性,公信力也逐漸被自己透支掏空時,人民所賦予的新聞自由保護傘就自然失去其效用。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22/today-o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