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林保華專欄> 屈原反統促獨

<林保華專欄> 屈原反統促獨



根據中國文化傳統,端午節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投江紀念日。這個節日也流傳海外華人社區。最普遍的紀念方式是吃粽子。之所以紀念屈原,按照傳統說法,因為他是被迫害的愛國愛民詩人之故。然而如果回顧他所處的歷史時代,屈原應該是「反統促獨」的典範,後人才如此紀念。


屈原(紀元前三四○|二七八年)所在時代,是中國所謂「戰國七雄」時代,是統獨之爭激烈搏鬥的時代,其代表就是蘇秦的「合縱」與張儀的「連橫」相互爭鬥。紀元前三二八年,秦王任用反獨促統的張儀為相,成功分化了反統促獨的蘇秦所苦心經營的六國合縱,蘇秦自己也被殺。以後六國被各個擊破,七個中國變為一個中國。


屈原是楚國貴族,原先出任「三閭大夫」,反對接受暴秦統治與秦國統一而主張楚國獨立,在秦國的統戰分化下,他被佞臣迫害,兩個楚國的昏君先後把他逐出朝廷,最後流放楚國南部。那是「南蠻」所在地,屈原與「兩低」(低收入與低教育水準)民眾多所接觸,感受到他們的貧困生活與純真感情,並且一吐對當權統治者的哀怨,遂著有「離騷」等辭賦。


在當時的政局下,屈原自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當然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這是「塵歸塵、土歸土」的歸去。但是他卻「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於是「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於是他投身湖南汨羅江中。


傳說民眾把粽子丟進江裡餵魚,讓魚兒可以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肉身。然而如今紀念端午節,哪裡有人把粽子投進江河裡的?還不是丟進自己的五臟廟?連裝腔作勢河邊擺一擺都沒有,這個傳說似乎不那樣靠得住。倒是香港人在玩股票時,避免成為大閘蟹或粽子,那時因為這兩者都被繩索綑住,意味著在股票市場被套住了。因此我以為,端午節拿起粽子,解開繩索吃美味的粽子,是表達不願意被暴秦統一而被綑住的意思。只有解開被暴政統一的繩索,老百姓才有好日子過。


一九四九年前後從中國到香港與台灣的人士,往往形容自己是「避秦」,可見反對被暴政統一是人之常情;面對暴政而鼓吹統一,是冷血之徒。台灣與香港,端午節都放假慶祝,號稱繼承與弘揚中華文化的中國政府卻沒有,怪不得韓國要來搶奪「產權」。放在統獨問題上來思考,台灣在端午節的確要好好紀念一番,大家解開繩索,慶祝獨立,吃喝一番再乾杯。


(作者為資深時事評論員)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